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绿色种植农旅融

绿色种植农旅融合

六十户乡哈萨克族新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海棠满枝映秋景,乡村美景画中游。

10月,正值丰收季。海棠果压弯了树枝,菜商的卡车开进地里装满白菜驶出村子,池塘边的游客拉线起杆钓起一条肥美的草鱼……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哈萨克族新村,到处都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近年来,高新区(新市区)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政府及相关单位还要做好统筹规划,引导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农民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农村让经济收入、村容环境和乡风文明都发生了变化,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绿色种植打开蔬菜种植新路子

10月8日,在位于哈萨克族新村的绿野新田农民专业合作社采摘园里,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采摘蔬菜。

园子里,西红柿、辣椒、豇豆等各种蔬菜都成熟待摘,不时有麻雀来偷啄玉米,蜜蜂也在不多的西红柿花上停留。

近年来,哈萨克族新村不断探索新路子,从生产源头减少农药用量,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石,通过绿色种植打造放心采摘,并逐步建立起了“吃农家饭菜、住农家院落、购乡土特产、游生态乡村、赏田园风光、采绿色果蔬、体农事乐趣”乡村旅游体系。

合作社负责人田玉军说,村里的农民种菜都种了几十年的,从以往自己开个三轮摩托到处卖菜到村里引来菜商收菜,再到村民琢磨线上销售蔬菜,种菜这个行当也被干出不少新花样。但这几年大田蔬菜收入成果并不理想,村里也一直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年合作社希望通过尝试特色采摘种植吸引外来群众走进“自家”的菜园子,在村两委和高新区(新市区)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和指导下,大家都开始学习有关蔬菜生物绿色病虫害防控、农药减量、生物菌肥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年合作社试种20个品种的蔬菜用于采摘试吃,无论从蔬菜品质、口感、质量、收入方面都有所提升。

哈族新村党总支书记冯卫东说,在确保技术指导的前提下,村委会和工作队积极强化以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民业务能力水平,引导合作社申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检测、注册商标等,促使合作社走向品质化、正规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并以此带动全村的绿色种植,全面提升村里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有效减少农药面源污染和农药残留,从源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去年3月,绿野新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乌鲁木齐市“高标准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目前已申请了商标“新哈园”,主要销售合作社种植的无公害农产品。

生态林地分享绿色经济红利

哈萨克族新村土地面积亩地,其中林地面积有亩。该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结合自身优势,瞄准林业种植,通过“林业+旅游”“林业+林下经济”等模式,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森林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10月,正是鹅肥蛋香的时候。在哈萨克族新村林氏苗圃的林地里,数千只白鹅或在树荫下吃草,或在渠中追逐嬉戏。哈萨克族新村的林下养殖,已形成林下种草、以草养鹅、鹅粪肥林为一体的循环型生态模式,不仅改良了土壤,让苗木生长更好,绿化了环境,还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林氏苗圃负责人林繁财说,苗圃基地有亩的大小叶白蜡、红叶海棠、王族海棠、香妃海棠等20余种绿化树种。林间的杂草、中草药是鹅的天然饲料。林繁财发现,养过鹅的地苗木的生长要比没有养过鹅的至少快1.3倍,苗木都更壮实更好卖了。

  

林繁财说,以往种植苗木,就等着苗木到了能卖的时候卖,培育期就没收入,现在成本低了,鹅也能卖。鹅的经济价值很高,耐粗饲、饲料来源广、生长快,鹅蛋销路也很好。

林地旅游也成为不少市民喜欢的方式,哈萨克族新村就利用村里千亩海棠的花期、坐果期,开展林地旅游,吸引游客。

10月,红彤彤的海棠果颗颗惹人爱,和黄叶相映成画,不少市民驱车赏果摘果品果。

村民努尔古丽·巴衣都拉会带着自己制作的玉米面馕、奶茶、等在海棠园附近售卖。她说,海棠花儿和果子开吸引不少游客,她的生意也好起来,村里的林地为她带来了好收益。

“每年4月,海棠花开也是我们村的旅游旺季。”努尔古丽·巴衣都拉说,那个季节,粉色的海棠花和白色的苹果花、淡紫色的紫叶稠李连接成片,美不胜收。

哈族新村党总支书记冯卫东说,目前该村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比如今年已经修建了观景台、平整林间道路等,这给游客更好的观赏体验,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收入。 

扮靓乡村农民新居成旅游亮点

近年来,我市在乡村旅游项目设施建设、基础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哈萨克族新村于年启动安居富民工程,一组78户哈萨克族村民搬进了别具民族风情的新居,这一片农民新居也引来不少市民餐馆、体验。

村民海拉提·别克说,以前住的房子55平方米,现在平方米,政府不仅给补贴了5万,还给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

“搬进新房子生活条件一下子改变了,自来水洗浴非常方便,还有网络电视。”海拉提·别克说,道路硬化,房前屋后绿化好,这让农民住着舒心。

哈萨克族新村2组,多栋徽派建筑总是引来不少市民前来观光,也有市民前来拍婚纱照。

田玉军的家,就在2组的一栋徽派建筑中。田玉军说,村容村貌的改变、天然气入户、光纤入户等等,让村民生活和城市居民没有区别。

如果说住房条件的改善让农牧民舒心的话,腰包里的钱一年比一年多,这才是农牧民幸福指数高的真正原因。哈萨克族新村共人,从年起,该村人均收入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年人均收入为元。

村民李卫建说,村里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不断考察引进新品种带动农民增收,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如开农家乐、发展垂钓园等,并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组织现场观摩和专题培训提升农民技能,这都让农民更有信心。

冯卫东说,该村将在1组推进观光游和餐饮业,在2组发展采摘、观光休闲游等,吸引更多市民进农村,让市民体验农家生活、品尝放心菜,同时通过种植养殖拓宽农民致富道路。

“我们还要给乡村旅游加一点文化,将在该村农旅融合中加入哈萨克族文化。”在冯卫东看来,农旅融合发展这趟“快车”,哈萨克族新村不但不该缺席,还应该做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让哈萨克族新村的“酒”更香。

本平台使用的部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链接等内容转载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嫌侵权、请著作权所有人及时告知,工作人员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特此声明!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记者牟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yelia.com/zljz/5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