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

北京治痤疮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12063.html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叶部病害。目前国内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近年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

一、病原

无形态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zeae-maydisTehonDeniels),属无性菌类尾孢属真菌。有性态为子囊菌门球腔菌属,很少见,在病害循环中作用不大。

二、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呈长方形(2~4mm×1~60mm)。早期坏死斑很小,淡褐色,具褪色晕圈,然后扩展至整个病斑。扩展的病斑初期呈褐色,当病菌在叶背面开始产孢时,病斑变成灰色长条形,与叶脉平行。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成熟病斑有明显的平行边缘,病斑不透明。这种明显边缘主要是由于病菌无法穿过叶片主脉的厚壁组织,限制了病斑的扩展。病斑不透明则是由于病菌形成了由暗色坚硬菌丝组成的子座组织,填满了气孔下室。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叶片枯死,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以叶背产生的多。

三、病害循环

该病以菌丝体、子座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称为翌年田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春季,从子座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着落在叶表后,萌发产生芽管,芽管在气孔表面形成附着胞,然后通过侵染钉进入气孔。一般在叶背接种4~5天后,在气孔上形成很多附着胞,6~7天侵入,9天后可见褪绿斑点,12天后出现褐色的长条病斑。该病主要在玉米抽穗后侵染植株叶片。玉米幼苗叶片也能侵染发病,3~4天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早于成株叶片)。温暖、湿润条件下,接种16~21天后病斑上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四、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和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农业防治。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或轮作,减少越冬菌源数量。播种时施足底肥,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轮作倒茬,实行间种、套种,改善田间小气候。

3.药剂防治。发生偏重的田块可用百菌清、福美双、多菌灵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药剂防治部分由于农药厂家品种众多,更新换代快,国家政策变化等,所以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咨询当地农技部门和农资经销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yelia.com/zlfz/7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