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穗鹛。张孟雷摄
9日,武汉市观鸟协会发布消息称,鸟友张孟雷在新洲道观河风景区观测并拍摄到了红头穗鹛,为武汉市第个鸟类新记录。
张孟雷回忆,年3月12日,他正在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观鸟,一路游人较少,鸟况不错,从景区往回走时,公路边有几棵紫叶李花开正盛,上面有一大群白头鹎。于是他停车想拍几张花鸟照片,在这期间树下的灌木丛中突然跳出一只红头穗鹛,于是他顺手拍了几张。“后来,武汉市观鸟协会看到我的观鸟纪录后,才发现原来我顺手拍下的这种鸟,正是红头穗鹛”。
张孟雷向长江日报记者描述,他观测到的红头穗鹛,体长约12cm,上体为淡橄榄褐色沾绿色,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顶为棕红色,像带着一顶“小红帽”。
据了解,早在年11月11日,观鸟协会会员李铮铮等在蛇山观测并拍摄到了1只红头穗鹛。当时经过广泛讨论,认为红头穗鹛出现在蛇山的原因不明,暂时列入来源不明物种。本次在新洲山区再次发现红头穗鹛,证实了红头穗鹛在武汉市的存在。根据《武汉鸟类新记录认定规则》,在查阅《武汉鸟类名录》,协会组织专题讨论,经专家鉴别后,红头穗鹛被认定为武汉市第个鸟类新记录,李铮铮也被列为红头穗鹛武汉新记录的共同发现者。
红头穗鹛
红头穗鹛(学名:Stachyrisruficeps),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头顶棕红色,上体淡橄榄褐色沾绿色。下体颏、喉、胸浅灰黄色,颏、喉具细的黑色羽干纹,体侧淡橄榄褐色。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成小群或与棕颈钩嘴鹛或其他鸟类混群活动,在林下或林缘灌林丛枝叶间飞来飞去或跳上跳下。通常营巢于茂密的灌丛、竹丛、草丛和堆放的柴捆上。
形态特征
额至头顶、有的一直到枕棕红或橙栗色,额基、眼先淡灰黄色,眼周有一圈黄白色,颊和耳羽灰黄或灰茶黄色或多或少缀有橄榄褐色,眼上方浅黄色或橄榄褐色。枕棕红色或橄榄褐色。其余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灰橄榄绿色或淡橄榄褐色而沾绿,飞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黄或茶黄色,内侧飞羽外翈羽缘与背同色,尾上覆羽较背稍浅,尾褐色或暗褐色。下体颏、喉、胸浅灰茶黄色或浅灰黄色或黄绿色、具细的黑色羽干纹,腹、两胁和尾下覆羽橄榄绿色,有的或多或少还沾有灰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沾黄。虹膜棕红或栗红色,上嘴角褐色,下嘴暗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或肉黄色。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红头穗鹛是中国穗鹛属鸟类中分布最广和最为常见的一种。据在秦岭大巴山低山阔叶林4天的数量统计,平均每日遇见3.7只。种群数量较丰富。[2]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本网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编辑/广告/合作:bbggq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