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82.html
01
—
松枯梢病
松枯梢病是植物的一种疾病们主要危害马尾松,病原是松色二胞菌。
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南方主要危害马尾松,近年来对火炬松、湿地松为害也十分严重。
症状
发病初期,嫩梢上出现暗灰蓝色溃疡病部,皮层破裂,从裂缝中流出淡蓝色松脂。附近受病的针叶,短小枯死。以后嫩梢继续伸长,溃疡病部部分愈合,有些继续扩展,嫩梢弯曲,有些发展成枯梢。在枝条和主干上,溃疡病部不断扩大、肿胀,并长期流脂。当溃疡病部环截枝条时,溃疡以上的顶梢枯死,针叶变为浅棕红色。若溃疡病部环截主干时,幼树全株死亡。初期的溃疡病部,枯叶或枯梢上,有松色二孢菌的子实体。球果上很少发现子实体,偶见于第三年的老球果上。
病原
松枯梢病病菌为松色二胞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近圆形,有不明显的乳头状孔口,单生,半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分生孢子单胞,卵形至椭圆形。褐色萌发前产生分隔,变为双胞,该病菌可以对多种松树造成危害。
发生规律
感病新梢的长与径生长随着病害发展而减缓,至6月发病高峰后,其生长与健梢生长的差异明显加剧;病害严重程度与幼树的树高、胸径生长呈负相关。
防治方法
松枯梢病是一种危险性的病害,目前并无很好的防治方法。但通过对松枯梢病的研究发现枯梢病发生与树龄有关,危害严重多在10龄以上,幼林4龄前病害轻;与树种也有关,马尾松抗病能力较火炬松、湿地松强;与土壤、海拔有关,土壤砂石含量高、保水、保湿性能差的发病较重,一般情况下,砂岩发育的土壤及花岗岩发育的白砂土,发病比第四纪网纹红壤重,海拔低的岗地,病害轻,海拔较高的丘陵低山病害严重。因此,对枯梢病应重在预防。
①做好苗木检疫工作,对疫区实行封锁、禁运;
②选择适宜的立地条件,在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应避免栽种国外松,可以选择种植马尾松;
③提高集约经营的水平,增强树势,提高树木生长速度,以减轻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④发病时剪除病梢集中烧毁并结合喷洒倍的甲基托津、多菌灵。
02
—
白蜡褐斑病
症状
病菌危害白蜡树的叶片,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树木当年生长量。病菌着生于叶片正面,散生多角形或近圆形褐斑,斑中央灰褐色,直径1-2mm,大病斑达5-8mm。斑正面布满褐色霉点,即病菌的子实体。
防治方法
1、播种苗应及时间苗,前期加强肥、水管理,增强苗木抗病力。
2、秋季清扫留 床苗地面上的病落叶,减少越冬菌源。
3、6-7月喷1:2: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2-3次,防病效果良好。
03
—
芳香木蠹蛾
寄主
杨、柳、榆、槐树、白蜡、栎、核桃、苹果、香椿、梨等。幼虫孵化后,蛀入皮下取食韧皮部和形成层,以后蛀入木质部,向上向下穿凿不规则虫道,被害处可有十几条幼虫,蛀孔堆有虫粪,幼虫受惊后能分泌一种特异香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4~40mm,翅展80mm,体灰乌色,触角扁线状,头、前胸淡黄色,中后胸、翅、腹部灰乌色,前翅翅面布满呈龟裂状黑色横纹。卵近圆形,初产时白色,孵化前暗褐色。老龄幼虫体长80~mm,初孵幼虫粉红色,大龄幼虫体背紫红色,侧面黄红色,头部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淡黄色,有两块黑斑,体粗壮,有胸足和腹足,腹足有趾钩,体表刚毛稀而粗短。蛹长约50mm,赤褐色。
发生规律
2~3年1代,以幼龄幼虫在树干内及末龄幼虫在附近土壤内结茧越冬.5月~7月发生,产卵于树皮缝或伤口内,每处产卵十几粒.幼虫孵化后,蛀入皮下取食韧皮部和形成层,以后蛀入木质部,向上向下穿凿不规则虫道,被害处可有十几条幼虫,蛀孔堆有虫粪,幼虫受惊后能分泌一种特异香味。
防治方法
1)及时发现和清理被害枝干,消灭虫源。
2)用50%的敌敌畏乳油倍液刷涂虫疤,杀死内部幼虫。
3)树干涂白防止成虫在树干上产卵。
4)成虫发生期结合其它害虫的防治,喷50%的辛硫磷乳油1倍液,消灭成虫。
5)对豹纹木蠹蛾幼虫为害的新梢要及时剪除,消灭幼虫,防止扩大为害。
6)保护益鸟如啄木鸟等。
04
—
红叶(紫叶)李细菌性穿孔
症状:
一般由细菌引起,致病细菌在枝梢或病叶上越冬。来年春借雨水或昆虫传播侵染。叶片发病时,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圆形病斑,病斑周围有紫色晕环,之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有的多个病斑相连形成焦枯状大斑,干燥脱落后形成大的穿孔。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枝条受害后形成溃疡,受害部位成暗紫色病斑,病斑上常发生大小不同程度的裂纹。该菌发育的适宜温度24~28℃,华北地区一般5月发病,夏季高温高湿季节为发病高峰期。严重时到8、9月份整棵树的叶子都会千疮百孔、斑斑驳驳,影响观赏效果。
防治方法:
①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春季合理修剪,增加植株透风、透光性。②注意防治蚜虫、草履蚧等刺吸式害虫,减少传染机率。③春季发芽前可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进行杀菌预防;发病期间喷95%细菌灵或65%的代森锌倍液,效果较好。
05
—
红叶(紫叶)李流胶病
症状:
红叶李流胶病是红叶李、杏、李、大樱桃等最重要的枝干病害,一般从发病原因上看主要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
1、生理性流胶: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雨后树胶与空气接触变成茶褐色硬质琥珀状胶块,被腐生菌侵染后病部变褐腐烂,致使树势越来越弱,严重者造成死树,雨季发病重,大龄树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
2、侵染性流胶:主要为害枝干。病菌侵染当年生枝条,多从伤口和侧芽处入侵,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瘤状突起,当年不流胶,具有潜伏侵染特征,次年瘤皮开裂溢出胶液,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生出大量梭形或圆形的小黑点,1年有2次高峰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1次,8月下旬至9月上旬1次,这是与生理性流胶的最大区别。
防治方法:
①在修剪过程中,尽量减少伤口,而且修剪后要及时对伤口涂抹伤口愈合剂,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②在冬天要注意防寒,避免其发生冻害。③在4月底及8月初两个容易发病时期,可以对植株树叶及树干整株喷施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等进行预防。④对于已经发生流胶病的紫叶李,可以用刀将流胶刮除,然后在流胶处用刀划一些横刀和竖刀,再用链霉素、戊唑醇等进行涂抹。
参考:中国景观网、中国园林网、青青花木网、百度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