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212240.html医院订阅哦
来源:《文艺报》年9月25日
第十二届骏马奖诗歌奖授奖辞
冯娜的《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融合叙事、抒情与沉思,隽永悠远,对自然的深沉依恋,既是重要的创作主题,也发展为一种诗歌伦理。马占祥的《西北辞》中,人的生命境遇被推至现代性的追问中,锐利而轻逸、敏捷而质朴的诗句呈现着刚硬而柔软的精神气质。满全的《春夜,谁在呼唤》是时代和生活的礼赞,结合古典和现代诗歌传统,具有思辨的洞见和神话的崇高。在扎西才让的《桑多镇》中,生命中每一个细节都熠熠生辉,这是情感的辞书,温婉是语言的质地,也是对万事万物的领悟。张远伦的《逆风歌》丰厚绵长,安静朴素,执著于民族记忆与乡村经验,在风中守护着精神的根脉。有鉴于此,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决定,将诗歌奖授予《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西北辞》《春夜,谁在呼唤》《桑多镇》《逆风歌》。00
冯娜
女,白族,年生于云南丽江。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寻鹤》《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词植物记》等。
获奖感言
就在我得知有幸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时候,我重读了奥登的《以叶芝为例》。奥登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和我们自己相比,叶芝作为一名诗人在他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曾面临过怎样的困难?这困难和我们自己的相比起来有多少重叠之处?它们相异之处又在哪里?对于两者的差异而言,我们可以从叶芝处理他自己时代的方法中学到什么,它们能够直接地、不假思索地被我们拿来处理自己的时代难题吗?”我想,作为一名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诗人,我们也很有必要时常这样自问。此外,从伟大的民族文化、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传统那里我们又该如何学习面对自我、他人以及面对时代的方法和精神?
在诗人叶芝生活过的多年后,我们进入了一个社会交互性极强、现代科技迅猛发达的时代。现代科技和传媒不仅改造和规训着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领略了人类多元化的生存图景和生命风景。而世界,呈现出巨大的统一和巨大的撕裂:人类渴望着“诗意地栖居”,却依然在不断经历战争和灾难;诗人们一面挽留着田园牧歌的缓慢,一面目睹城市化浪潮袭卷昔日家园,人们大规模地离开土地;伴随着对宇宙勘探的深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也在飞速拓展……在近20年的诗歌写作中,我深深感到在这个时代一个诗人的困惑和艰难。时代不仅考验着我们洞察事物本质、甄别时代趣味的能力,更加考验着我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和对共同命运的体认——这需要我们付出耐心、爱、悲悯、智慧和良知。
对于个人而言,写作更多时候是对自我的教育;它包含着对自己认知方式的塑造、对自我天赋和创造力的挖掘、对自身盲从和偏见的纠正,以及对自我完成的一种要求。《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一书就是阶段性地呈现了我——一个少数民族的后裔,在边地与城市、少数与多数、辨认和怀疑之间,在如何锻造自己的心灵风貌。从这个意义而言,我更倾向于将“骏马奖”这样的褒奖视为对我的一种鼓励和提示,诗歌赋予我们的尊严和荣光将引领我们更加自觉地走在“成为一个诗人”的路上。而一个被诗歌选中的人,将始终勤勉始终清醒,接受诗歌对我们的挑选。
00
马占祥
男,回族,年生于宁夏同心。吴忠市作协主席、同心县文联主席。著有诗集《半个城》《去山阿者歌》《山歌行》等。
获奖感言
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对我而言,这是对少数民族诗歌的肯定和奖赏。感谢中国作协、国家民委!这个奖更大意义在于褒奖了我所生存生活的那片热土,以及那片土地上内敛、虔诚、憨厚的回汉族同胞。我只是以诗歌形式呈现多民族共同体生存情状的载体。
我生活在西北的一个小县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那里干旱、缺水,年降雨量毫米,蒸发量却达到毫米。有几座山峦,黄且荒凉;有一条细流,泥沙俱下。干旱是特点,也是病症。好在经过近10年的治理,山绿了,水也清了。在这里写作诗歌,我认为是阅历和地域给我的礼物。回顾30年来的诗歌创作,我始终对生存的土地和身边人群抱有感恩之心:他们不但成就了我,也成全了我的诗歌。诗歌是我向他们致敬的惟一方式。我将继续写下去,用文字回报他们赠予我的温暖和信心。
由衷地要说的一句话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写作诗歌是我无上的荣耀!
再次感谢!
00
满全
男,蒙古族,年10月出生。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温馨时光》《飞鸟集》等。
获奖感言
感谢评奖委员会把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给诗集《春夜,谁在呼唤》。
诗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一种古老方式。在不同朝代、不同族群、不同语境中,诗歌扮演、肩负着不同角色和职责。我是生在乡下、长在草原,工作在高校、生活在城市的双语诗人、学者型作家。
很多人总是询问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母语表达和非母语表达有何区别?这是有趣的语言转换问题。对我来说,不同场景、不同语境、不同人群会唤醒不同的语言系统,有时用母语系统进入创作状态,有时以非母语系统进行书写状态,不同语言带来不同的快感。诗歌与学术如同火海与冰山。诗歌代表着我的激情、才气和浪漫,学术代表着我的理性、睿智和严谨。每时每刻穿梭在草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母语与非母语、诗歌与学术之间,倾听着来自不同领域的声音,体验着世界的丰满和复杂。
记得那是深秋的一个黄昏,独自坐在河岸,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土地的厚重、时间的无情、人生的无常,灵魂深处悠然产生了强烈的表达冲动。从那时起便踏上了通向远方的诗歌路程。对我来说,草原像诗歌一样悠扬,诗歌像草原一样辽阔。天那么高、地那么阔,站在草原中央,眺望火红的晚霞,心中充满诗意和感慨。无需回答诗是何物,诗就是灵魂的舞动、生命的绽放,通向远方和真理的路径。
草原是古老的,古老意味着厚重和苍茫。草原是辽阔的,辽阔意味着包容和寂寥。草原是豪迈的,豪迈意味着刚健和热烈。对我来说,草原不仅是地理学概念,很多时候是一种文化学概念,是一种精神版图、生命密码和美学地标。草原,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隐藏着人类的全部精神密码。
《春夜,谁在呼唤》诗集是一部讴歌英雄、讴歌人民、讴歌草原的作品。很多人叩问为何写诗?我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均有一道光,为点亮它,我将继续写诗。
00
扎西才让
男,藏族,年生于甘肃甘南。甘南州文联《格桑花》编辑部副主任,甘南作协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诗集《七扇门》、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等。
获奖感言
诗集《桑多镇》的创作,从起意到出版,前后竟花了20年。
年3月,原《诗刊》社编辑邹静之代表中国作协到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来扶贫,在与当地作家诗人深入的接触后,他对甘南州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离开临潭时,带走了甘南诗人的作品。5月,在《诗刊》头题位置被刊发出来。这里头,就有我的三首短诗,其中的两首(《哑冬》和《雪猎》)入选了诗刊社编选的《99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我在《哑冬》里写道:“哑的村庄/哑的荒凉大道/之后就能看到哑的人//我们坐在牛车上/要经过桑多河/赶车的老人,他浑浊之眼里暗藏着风雪”。这是我第一次涉及桑多题材的作品,发表之后,被诸多方家所认可。于是,创作一系列以桑多巴——大夏河源头的生存者为题材的作品的想法,就出现了。
4—年,因工作重心的转移,我暂时停止了写作。年,我进入甘南州文联工作,此时,原先的想法又被激活了。其后七八年,我创作了好多桑多题材的作品,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和散文诗。在这些作品中,我摒弃了以前过于自我的抒情方式,而将目光投向桑多一带的历史沿革、宗教文化和民众生活。我观察桑多人的生老病死,了解其生存状态和处世哲学。观察越深入,想表达的意愿就更加强烈。在有限的文字里,我试图写出桑多人在历史长河中或隐或显的倔强身影,捕捉他们在社会变革进程中在观念、精神、意志等方面的变化,呈现他们在国家惠民政策的照耀下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的事实。当然,我也写到他们身披信仰之光处变不惊的生存常态,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思维,人性中永不消逝的善与恶的多种因子。
就这样,在各级文联领导、报刊编辑和文朋诗友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完成了桑多题材第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出版了三四本与此有关的诗集、散文集和小说集。作品多次被多家选刊转载,入选80多部年度选本和总结性集子,荣膺“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等荣誉称号。这使我更清楚自己的写作方向,明晰了我的作品应该呈现的内容。而诗集《桑多镇》的获奖,则给了我动力,使我有信心完成“桑多题材”第二甚至第三阶段的创作。
感谢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会赋予我以极高的荣誉!感谢我生活的那片土地对我的种种恩赐!感谢这伟大时代对作家诗人不断的启迪!
感谢大家!扎西德勒!
00
张远伦
男,苗族,年生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红岩》杂志编辑。著有诗集《那卡》等。
获奖感言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写作的初心是写好一首诗。当下的这首没写好,接着争取把下一首写好。对我来说,自我感觉就没有写好的时候,因此我总是觉得:好诗在下一首。因此,从一首诗歌开始创作到完成,我就没有去设计过它的命运,它就像是一个星体,自有其运行轨迹,即便是默默陨落,也能完成它的使命。当若干首诗歌组合起来形成一本诗集时,我也没有去设计过它的命运,它是熠熠闪光还是黯淡无光,我并未去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