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牛山
文/姜苗林
牧牛山在南北走向的洪山路开了一座山门。山门是开放式的,没有牌坊。在正面垒起的石壁上,一面巨大的浮雕,雕的是牧牛图。构图以中轴线为对称。看那牛或张嘴哞叫,或驯良温顺,或低头引颈,或昂首向前,或回首张望。最有情趣的是坐在牛背上横吹短笛的那位牧童。
从旁边的台阶来到浮雕墙上面的小广场,十几位大妈正在跳着民族舞蹈。看那身打扮,蓝色的长裙,红黄色相间的裙摆,紧身的黑色上衣,脖子上扎着一条红色的绸丝围巾。尤其头上戴的那顶碎花小帽,看着就提气提神。
广场正中一排大的石雕:“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一时虽然弄不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含义,相信时间久了,经常到公园里来游玩的人们,看到一旁的宣传图表会潜移默化的。
看那上山的指示牌,登山可以走环形的柏油路,也可以沿着台阶走。就走台阶。
初冬时节还能看得到黄栌的片片红叶和紫叶李一簇簇的黯紫以及摇曳的黄叶。那黄叶或者是银杏或者是白杨或者是还没来得及变红的黄栌或者是梧桐或者是其它。那叶子无时无刻不在飘零着,落叶归根,化作泥土,再生成肥料。与收缩在根部的能量做着四季轮回的双向奔赴。狭窄处树木行成的甬道,时而遮挡住视线,也是十分的难得。路旁的栏杆是仿木质的,美观环保。每登上一险峻之处,必然辟出一片平台。可凭栏远眺,也可坐下来稍事休息,很是称心。一旁的条凳由青石垒起,上面的木板是实实在在的纯松木,坐在上面舒舒服服的。一路走来遇到的园艺工人,她们在棉服外面罩一件绿色的坎肩,戴一顶红色的帽子,这就是她们的工装了。是她们营造了这一片山色,打理着日常的卫生。她们与刚刚看到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大妈们对美好生活的扮靓,一同做着双向的奔赴。
登上山顶就看到了一座长方形的亭子。那亭子八柱四角翘檐。亭上书有“东亭”二字。就向园艺工人请教牧牛山的前世今生。
“原先这座山叫做东山,山地归我们中井庄所有。我们中井庄的南面是上井庄、北面是下井庄。上井庄早就没有了,下井庄的村民也都搬进了新开发的小区。只有我们中井庄的村子还在。原先不光这一座山叫做东山,向南看那一片山——现在被称作葫芦顶的都叫做东山。前些年修起了这座山体公园以后才改的名字叫做牧牛山。”
“为什么把东山改成了葫芦顶呢?为什么把东山改成了牧牛山呢?”村民也是一脸的茫然。
“也就是说你们是中井村的村民了。”
“是啊。现在倒是不用再种地了,每天到公园里面来打扫卫生。这不,到了冬天还要给树木刷上防冻防虫的药。这种活年轻人不愿意干,只有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干。我可不算大的。年纪大的已经七十七八岁了。”
“不种地了吃什么呢?”
“吃是不成问题的。在公园里工作一天七十块钱。只要天天来天天就有,从来不拖欠。一年下来也有两万多块钱呀。比起种地来要轻快,收入也多,就是不怎么自由了。”
再一次打量她们身上穿的绿坎肩,戴的红帽子,想起了古代牧牛图上的一句话:宁愿潇洒放逸于田陇江湖之间也不愿璎珞所系居于庙堂之上。
11.8
壹点号畅叙幽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