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桃红李白。校园里貌不惊人紫叶李林在周一的晨光里粲然绽放了。春已过半,印刷厂还没有把《薄伽梵歌》送来,想起来有点郁闷,于是再次打电话催问。隔了一天,书终于到了。一千册包了四大包,捧读在手,展颜而笑。去年冬天,我和恩泽发心印刷《薄伽梵歌》袖珍本,送给朋友们结缘。事情决定后,就把这件事告知老师,请他参谋选个本子,老师愉快地答应了。在灵修的道路上,老师带给我的不仅是觉察,还有深深地关心和爱护。在西北地区,老师的影响绝对是顶级的。《薄伽梵歌》是一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献,是古代印度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一段最精彩的哲理插话。书名“薄伽梵”就是《神之歌》。爱因斯坦认为,印度文明是世上现存的最古老、最伟大的宗教文明,而这一文明的基础正是由《薄伽梵歌》奠定的。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三年前的那个夏天。那时我住在兴庆公园北门附近一栋楼里,晨昏朝夕到园子里读书,练拳。有一天和老师邂逅了,他向我介绍了《薄伽梵歌原意》,并带书给我看。后来我写了《流浪狗回家》、《偶得奇书》、《被神保佑的歌》等篇章,记叙自己当时那种惊喜莫名的心情。这些文章都收录在那年冬天出版的散文集《沉香亭北》里。《薄伽梵歌》是以《摩诃婆罗多》中的俱卢和般度两个亲族大战为背景的。般度族的第三子阿尔诸那面对即将被屠杀的亲族充满悲伤怜悯之情,至尊神首奎师那作为阿尔诸那的车夫,与王子在大战前做了一番关于宗教、信仰、生命和死亡的对话。在多神崇拜泛滥,宗教林立,悲观思想严重,一心只求来世解脱的古印度,《薄伽歌》提倡有所作为,推行一种崇拜,将解脱与瑜伽结合起来,即心身兼修,既便捷,又有神效。于是如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薄伽梵歌》开创了印度古代的虔诚运动并且获得蓬勃发展。直到近代,《薄伽梵歌》依然是印度民族革命的圣典。许多爱国志士手持《薄伽梵歌》而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写道:“每当疑惑荧心、失望上脸,在地平线上看不到一线希望的曙光时,我便翻阅《薄伽梵歌》,从中找出一节诗抚慰自己。顷刻间,我便会放下忧伤的心情,脸上泛起笑容。把《薄伽梵歌》铭记于心的人,每天都从中找到新的喜悦和意义。”进入现代,《薄伽梵歌》引起学者们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