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有腔调的6条马路:上海路、长乐路、中山东路、府西街、虎踞路、广州路。明故宫、鸡鸣寺路、颐和路、宁海路、御道街、灵谷寺路、陵园路、花神大道。
南京地名典
上海路
上海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南端与位于秦淮区的汉中路、莫愁路相接,北端止于北京西路和云南路路口,长约2公里。
在南京,没有哪条路像上海路这样,既保存着民国气息,又充满异域风情,白天与夜晚两副面孔,文艺与市井完美结合。
▲沿着上海路走一走,上坡下坡,起起伏伏,人生大抵也不过如此。
上海路并不年轻,南北阴阳营、陶谷新村、南秀村,都有各自的故事。
绿树掩映,巷弄宁静深邃。早在年前,南北阴阳营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个古人类居住地,南京的城市雏形就在这里形成,还被视作南京城市文化的起点。现在,这里是一片安静居民区。
▲明代鹰扬营卫队曾驻于此,故名“鹰扬营”,后讹传为“阴阳营”,分南北二巷,即南阴阳营和北阴阳营。
时光的痕迹在这里随处可见,旧日的门牌,仿佛还能寻到前人生活过的印记。
下棋遛狗,闲话家常,这里有着最原汁原味的老南京生活风味。苍蝇馆子和不起眼的修理铺、老行当,也都深藏于旁边的小巷之中。
▲鲜活的生活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置身其中仿佛生活在上个世纪。
陶谷新村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原叫陶谷街。上世纪80年代,改名为陶谷新村。据说,是因为南朝思想家陶弘景居住于此而得名。
陶弘景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通晓天文、历算、地理,擅长琴、棋、书、画,最大的成就是标注和增修了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个标准的斜杠青年。
▲陶谷新村小巷内古木参天,绿茵遍地,据说陶弘景曾在此种下古梅。
陶谷新村里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多为灰色和黄色,一般不超过十五米高,民国风格的高墙附有西洋风格的院落,冷峻安详。走在其中,如同在历史长河中徜徉,令人留恋不已。
年,郝钦铭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任教。赴美深造后回国执教于金陵大学,是我国早期棉花栽培育种专家。▲陶谷新村17号,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郝钦铭故居。
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珠算,能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印椿为此做出过巨大贡献。
华印椿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老师,17岁时便开始从事珠算教学工作,75岁时痛感作为珠算创始国的中国竟然没有一本珠算史,于是艰辛创作15年,于90岁高龄时写成《中国珠算史稿》。
▲陶谷新村19号,著名珠算学家华印椿故居,华罗庚生前曾多次来到这里拜访恩师。
南秀村29号,是一座建于年的民国建筑,上下两层,院落环绕,典雅幽静,这里是南大生物系“世界上最长寿教授”郑集的故居。
▲沿着南秀村的巷子一直走,就是南京大学所在地。
郑集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曾将房子赠予在美国的大女儿,让其回赠三万美金,成立“郑集清寒学生助学基金”,资助清寒学生。郑教授去世后,别墅被子女转卖。如今的郑集故居,外墙刷着明快的颜色,演绎着另一种风情。
▲南秀村29号,现在已化身为一家爱尔兰酒吧。
这里的每一个巷口,都写满故事。
幸福的市井生活清晨的上海路,在汽车喇叭声和商贩的叫卖声中苏醒,空气中混杂着各种美食的香味。这里有着南京人早餐最恩正的味道,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
▲金黄酥脆的锅贴和刚出笼的汤包,不同的香味一起在这里升腾。
“还来买点瓜啊?今天的西瓜好哎!”大爷大妈在新鲜瓜果和蔬菜间穿梭,上班族匆匆忙忙地准备送孩子上学。开在巷子里、店面很破、常年排队,几乎是上海路上很多店铺的标配。味香的鸭子偏肥,鸭皮烤得金黄酥脆,切好以后浇上热热的卤子,外酥里嫩,兼得甜咸两种滋味,生活的气息于是得以在唇齿间留驻。
▲上海路菜市场附近的味香鸭子店,每次路过,都有人在排队。
这里唯一敢跟鸭子抗衡的是鹅。瘦而不柴,再撒上一层花生芝麻,香味浓郁。与别处不同,老板会在浇上卤子之后,再撒上一把干果粒,干果的清香混着刚出炉的烤鹅香味,令人回味不已。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要扪心自问,“今天是吃鸭子还是吃鹅呢?”论吃货的选择困难症。
▲开了二十多年的老店里,狄师傅带着小狄计忙碌着。
“开了很久了,舍不得离开这片地方。”小街小巷里生意好的店铺老板,总是这样说。对于很多南京人来说,梅花糕是童年最温暖的回忆。咬上一口,甜而不腻,喷香松软。
▲大夏天的,老板贴心地为梅花糕配上了酸梅汤。
梅花糕源于明朝,相传清朝乾隆爷下江南时邂逅这样小吃,见其状似桃花,美味香甜,便有了这个漂亮的名字“梅花糕”。▲一层面糊,加一层豆沙,再一层又一层地撒料,小元宵、红枣、青红丝、葡萄干,光是制作过程就把人看得口水直淌。
一日三餐,买菜做饭,琐碎便是生活。这里没有明显的生活功能分区,但生活用品都能在这里买全。沿街的店里,保留着南京人最质朴的生活气息。平淡又温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幸福感。
静谧的文艺生活送走了早上的喧闹,这里便开始弥漫起一种空寂的感觉。不仅有最接地气的南京生活,这里还有浪漫的欧美街景。酒吧、咖啡馆、书店、各国风味餐厅,总有一款适合你。
▲相约去玩滑板的留学生,行走在上海路,有时候会误以为自己来到了联合国。
高校的学区房和欧洲风情的小洋楼无缝对接,这里的店铺秉承着“文艺致死,野蛮生长”的原则,一路排开。白天里的酒吧,却有着一种陌生的距离感。
▲白天金银街上的酒吧,看上去距离生活有点儿远。
高中、大学林立,上海路充满书卷气息。一个雨天,一本好书,一杯花茶,万象书坊是个不错的读书地方。
▲沿着金银街一直往前走,就能走到位于金银街8号的万象书坊。
轻轻一按木质移门的按钮,就进入了图书的世界。极简装修风,让都市浮华一点点沉淀。成立于年,由最初的学术型书店转变成现在这样,集图书、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工作坊。
▲富有设计感的大门,书籍以天文地理类居多。
除了表面上的云淡风轻,这里还是电影爱好者聚集地。观影交流活动,“民谣是诗歌发了芽”等定期文化沙龙吸引了许多人文艺术爱好者。这里不但是静谧的阅读空间,还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人文地标。
▲附近的南大、南师学子,很喜欢来这里看书。
“养一盆花,饲一缸鱼,爱一个人,生活的模样,大约如此。”走到门口,很容易被这段话吸引。走进店里,满屋子的灯和水培植物,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位于上海路81号的绿荫阁水培植物生活馆。
年的夏天,绿茵阁在新街口地下商场成立。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