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西吉县学员作品展(6)
年7月,在固原市委、政府,鲁迅文学院的关爱下,固原市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宁夏作家协会的大力扶持下,固原市文联的不懈努力,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在鲁迅文学院顺利开班,西吉县6位作家参加了培训。承蒙《宁夏文艺家》和王晓静老师的厚爱,《宁夏文艺家》年8月07-08期刊发了西吉学员作品小辑,本平台现予以逐一刊发,请大家赏读。
樊文举,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宁夏西吉县,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宁夏日报》、《朔方》、《黄河文学》、《共产党人》、《固原日报》、《六盘山》等报刊杂志,其中《土豆·生活(组诗)》获全国第二届“新视野杯”文学征文诗歌组一等奖,《葫芦河畔(组诗)》获全国第三届“金秋之旅”文学征文诗歌组三等奖,《西吉赋》获西吉县首届“工字杯”文学征文一等奖,《震湖赋》获西吉县首届“震湖湿地杯”文学征文二等奖。部分作品被《宁夏诗歌选》、《西海固文学》、《西吉文学》等丛书收录。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石城》,宁夏作协会员,宁夏诗词学会会员。
鲁院:朴素静谧的精神殿堂
文‖宁夏西吉樊文举
踩着盛夏的燥热,背着简单的行李,怀着满心的敬意,也带着一路的梦想和希望,经过近三十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了北京。在北京西站前往鲁院的路上,由于出租车不小心走错了线路,我便在十里堡地铁站门口下车。司机满脸歉意地为我指路——沿街道右侧第一个路口南行一百多米便是鲁院。
我陌生地穿行在一条并不宽阔的小巷中。巷道里汽车、三轮车、电动车、自行车等车流与熙熙攘攘的人流交汇,源源不断。巷道东侧前半段的几间陈旧房子,都是一些不大起眼的商店,后半段是围墙;西侧是几排家属楼。人行道上排立着电线杆、高矮不一的花草树木……车鸣人拥,一派嘈杂,一幅市井长画跃然眼前。
前行了一百五十米左右时,一幢高大的西式建筑矗立眼前,楼顶“丽景湾大酒店”几个大字十分显眼。这时,我看见路的右侧,也就是丽景湾大酒店的对面,有一个不大的门,墙面成淡灰色,白色网状的铁门紧关着。与对面的大酒店相比,虽然显得有点矮小,但棱角分明,朴素大方,尤其是门口正上方凉棚外侧中央贴着的“鲁迅文学院”五个大铜字,在略微西倾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似乎源源不断地涌射着一种精神的光芒。大门左侧有一扇小门,其形状、颜色基本与大门一样。右侧墙面上是鲁迅先生的头像,深邃的目光,冷峻的面庞,浓黑的胡子,让人肃然起敬。门口左右两侧各有一块大不的草地,种有几株不知名的小树,一派生机盎然。驻足门前,我深情地望着先生,先生直视着我,似乎正在进行着一个无语的交流。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是天下最幸运、最幸福的人了。
走进院子,中央一条约五十米长、与大门同宽的混凝土路面,将整个院子一分为二,隔成两个小小的园子,园子里种有草坪。与南北两个小园分别相连的是两栋浅灰色的楼房,北侧是一栋五层的教学、办公楼,南侧是一栋两层的小楼。一层是餐厅,二层是鲁院历史展览馆。
顺校门往进走,南侧小园里最显目的是三颗参天的梧桐树,构成一个大约度的钝角三角形,其靠近路面的两棵是法国梧桐,三把巨伞般地罩着身下的紫叶李、白玉兰、冬青、月季等花卉。园子南边的围墙下有一个羽毛球场,四周围着各种花草,啦啦队似的,感觉时不时地传来一股青春的力量。东南角处有一间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小房子,房子上面爬满了爬山虎,在四周各种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的映衬下,飘逸着无限的静谧与灵动。最可爱的莫过于小屋旁边的那棵石榴树了,虽然不大,但挂满果实,一颗颗绿中泛橙、橙中泛红的石榴,待嫁的姑娘似的已急不可待地展露着她日后婚礼上的风姿绰约。在园子与小二层楼之间不大的空地上,有横竖三排整齐有序、清秀挺拔的银杏和悬铃木,棵棵器宇轩昂,像一排排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北侧离门口处的草坪上突兀一石,上镌红色的“风雅颂”三字,四周被几株小桃树、苹果树、一株青海云松和众多花卉围捧着,布置素淡雅致,别有情趣。靠路面的一侧依次站立着一棵较大的塔松、小桃树和各种花卉,其造型显然是经过严格的修剪而成的,其风韵、气质十足。接着便是一棵参天大梧桐,枝叶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身旁的五层教学、办公楼。沿散落在“风雅颂”与塔松中间的15个键盘式的石阶便可到达小园最北端的“聚雅亭”,虽然此时亭子正处于维修施工当中,但它原有雕梁画栋的外表与旁边青瓦砌做的影壁墙、碧翠的毛竹相互映照,丝毫不减其艺术的神韵。亭子周围是一个用木板做成的小平台,与南侧的羽毛球场相互照应,平台中央有两排不知名的小树,好像是新载的,虽然枝叶不太旺盛,但很是招人喜爱。从平台东边到院子中央路面间的草地上,成“S”形地散落着30个圆形的混凝土台阶,一朵朵盛开在浪尖上的莲花似的,不停地跳动在五线谱上,鸣奏着五彩的天籁之音。整个院子、园子都十分干净,不时传来快乐的鸟语声和热闹的蝉鸣声。
走进教学楼,门厅正前方先生的铜像直入眼帘,铜像两侧摆放着两盆鲜花。先生面视东方,浓眉下的双目忧郁而严峻,隶体“一”字胡微微上翘。脑袋后是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这可是一面承载着中国文学艺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大旗。旗面右侧竖书着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站在先生的铜像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随后写了几行题为《站在先生的铜像下》诗文,以表达对先生的回念。
站在先生的铜像下
静听历史深处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
一声响彻云霄的呐喊
从智者严肃、忧伤的眸子里
破堤奔涌而出
冲洗一个时代的愚昧与无知
站在先生的铜像下
侧耳细辨周围的宁静与浮躁
一粒百年前的茴香豆上
仍晃动着
挣夺人血馒头的身影
一颗凄痛的心
竭力在逆流中
撑起一面附着民族魂魄的旗帜
站在先生的铜像下
注视,一滴遥远的泪珠如何沉重地滑向
脚下一堆无心无根的文字
感叹,千年的浩劫仍清除不了
一个民族、时代悲哀的阴影
一双泪眼
紧盯漫天漂浮的灵魂
寻觅,一个名叫自信的人
游走笔尖的日子
办理完报到手续后,便乘电梯上了三楼。阳面的房间的门上赫然贴着“樊文举”三个字。进门看,木质单人床、崭新的被褥、洁净的卫生间,还有写字台、圈椅、电脑、电视、空调、衣柜、茶几、电热壶等日常用品,应有尽有。打开窗户,屋前一排精神的槐树,靠近窗前的那棵已热情地在风中伸过手来,一股人间温馨的暖流顿时传遍我的全身。
在硕大繁华的都市里,能有这么一块朴素、静谧、灵动、生机土地,确属不易。借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散文家李一鸣先生上课时讲的一句话来表达我走进鲁院时的心情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鲁院,繁华闹市中的一块净土。
注:本文摘自《鲁院札记(之三)》,但未在本期《宁夏文艺家》报刊刊发。
“六盘山诗文”投稿须知uersi1.来稿必须保证原创,思想健康向上,语言精炼,艺术性强。
2.来稿需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如作者本人不愿意显示真实姓名,请在来稿中予以说明。
3.来稿时请附上作者本人的生活、艺术照片和个人创造简介。
4.来稿一律请发
qq.